汉甘陵相尚府君碑
《汉甘陵相尚府君之碑》,东汉(25年~220年)刻立,原存地点不详,民国十一年(1922年)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城北7.5公里的张羊村北魏皇室墓出土。该碑已被魏人劈作墓门用石,从碑额及穿中位置看,似被凿为三段,第一、二段用作墓中门楣和门槛,第三段遗失。
据《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》记述:“汉甘陵相残碑,无年月。民国十一年(1922年)阴历十一月十四日,洛阳城北张羊村北岭出土,地在元诲、元怀墓东一里。原石折为四,殆六朝时不知珍惜,裂为墓门。此仅得其前二,他二片末见,字中有穿。偃师孙经武桓卿购得之。出土处并发现魏世陶器。石藏偃师县文管会。”1997年调入河南博物院收藏。
展开剩余89%残石为两块,一块残高152厘米,宽22厘米,存文5行,一块残高181厘米,宽24厘米,存文6行,行首字均缺,行30余字,计143字,共存隶书315字。额题篆书“甘陵相尚府君之碑”2行8字,其中“甘”字仅存下部,“府”字缺上部三分之一,应为“故甘陵相尚□□府君之碑”12字。
因碑残,姓氏已阙,据碑文记载可知碑主“□讳博,字季智,司空公子之少子。”罗振玉《雪堂类稿·金石跋尾》跋是石有言:“文称为‘司空公之少子,桓灵以后,司空屡易,不能考为谁某矣。” 王国维《观堂集林·别集》曾谓叹“碑中姓氏不具,又鲜事实,久之无以报命”。此墨本陶氏所跋:“以时代门阀考之,当仍为袁氏。惟正史皆不载,未由确定耳。”除记述历任官职和赞美之词外,并知其仕履,但未言其具体政绩,而姓氏终不可考。王国维等学者以为袁博,主要依据此碑出土于洛阳,与后汉《袁安碑》、《袁敞碑》同出一地。后人以为尚博,尚府君之尚故,然均非是。查《后汉书》及《东汉将相年表·三公·司空》东汉司空一职凡七十九人,未见有尚姓司空,而袁姓司空先后有四人,为袁安、袁敞、袁汤、袁逢。但考遍汉魏正史,惜无袁博此人。
关于立碑年月,王国维《观堂集林》谓:“此谓额署甘陵相,其人必在东汉恒帝(刘志)建和元年(147年)清河国改为甘陵之后,而立碑又在其后,当在后汉末矣。”
因考证不一,冠名混乱,又称为《汉甘陵相碑》、《汉尚博碑》、《汉甘陵相尚博碑》、《汉袁博碑》、《汉甘陵相袁博碑》、《汉甘陵相袁府君之碑》等,本文定名以碑额可辨识残存字为准,故称《汉甘陵相尚府君之碑》为宜。
此碑书体规整秀美,笔法雄健,字势舒展,碑文隶体,字体浑厚,稳重秀逸,笔力遒劲,可以说是开狂放姿肆的魏碑体的先河,为隶书成熟时期典型作品。该碑拓片经康有为鉴定,认为书丹者是东汉大文豪蔡邕。
【释文】
残石(无穿石):□讳博,字季智,司空公之少子也。孝弟昭于内,忠□耀于外。聪叡广渊,兼览七□。坟典素丘,河洛运度。该三五之籍,歇周孔之薁。常以易诗尚书授,训诲不倦。□其食弗食,非其服弗服。群儒骏贤,朋徒自远。有韩魏之家,自视歁然。得士若□,闻善若惊。思纯履劲,经德不回。学优则仕,历郡习坐,再辟。司隶公薨,拜郎中□察,孝廉平□,悉以病去。司空辟。遭公夫人忧,服阕。司空司隶并举,贤良方正。
残石(有穿石):去官。辟大将军府。复登宪台,迁兖州刺史。疾谗□比周。愠频频之党,□唐虞之道。于是操绳墨以弹邪枉,援规柜以分方员。饕餮改节,寇暴不作,封畿震骇,每怀禹稷,恤民饥溺之思,不忘百姓之病也。征为尚书。肃恭国命,傅纳以言。转拜仆射令。三辰明,王衡平,休征集,皇道著。拜钜鹿太守。施舍废置,莫非厥宜。刑政不滥,绌掊,克采俊桀。犹仲尼之相鲁,悼公之入晋,斟酌仁义,下不失望,此以屡获□□之应。田畴有让畔之萌,商旅有不争之民。换甘陵……
孙战生通临《汉甘陵相尚府君碑》作品欣赏
孙战生,字宝风,师竹斋、翰耕堂主,河南省宝丰县人,宝丰县三级调研员。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,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刘洪彪工作室学员。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楹联学会会员、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、广州市天河区政协书画院院委成员、广州市天河书画院顾问、广州市南沙区书法家协会顾问、平顶山市书法家协会顾问、平顶山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、平顶山市诗词协会副主席、第三届宝丰县书法家协会主席、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、漯河食品职业工程大学客座教授、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;担任“华珍阁杯”全国书法作品展览评委;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获奖入展18次;在全国性书法作品展赛中获奖入展90余次,2016年12月,被平顶山市委、市政府授予“平顶山市第十一批拔尖人才”。
发布于:陕西省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